悼評台--Medium如何演繹medium #3
7月31日,評台(www.pentoy.hk)在首頁貼出通告,將於9月1日停止運作。未知是否我離開了社會溫度計 Facebook 後的錯覺,感覺社會迴響不大,甚至公眾是否知悉都成疑。但我對來說,卻深感惋惜。
pentoy 可不是 toy,它的自我介紹如是說:《評台》是世界華文媒體有限公司(即明報母公司)的新嘗試計劃,回應互聯網即時新聞及評論爆炸的時代。《評台》編輯部將廣邀作者為最值得讀者關心的議題,提供多元及深度分析,讓不同觀點在「評台」交織,從中認識分歧,尋找共識,求同更求異,促進社會的公共理性(Public reasoning)。《評台》以類似合作社方式營運,邀請作者供稿持續營運,並按網站收益分享稿費。
公共理性,正是香港以至中國最缺乏而報業未能滿足的需求,《評台》的社會定位是精準的。當然,一盤生意的持續性不在社會定位而在商業模式,作為「新嘗試」的《評台》由始至終依賴廣告模式,在這方面可謂交白卷,未曾開始已結束。
互聯網誕生在九十年代,還把它稱為「新媒體」的人,一定是還在擁抱舊媒體,需知對於千禧年後出生的所有人,從來互聯網就是媒體。從傳統媒體初遇互聯網開始的廣告模式已經沿用多年,業界和公眾早就意識到廣告模式對媒體的諸多問題(不贅),近年越來越多媒體嘗試訂閱制,走得前的甚至探討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當中一個佼佼者是去年3月啟動月費會員制,增長迅速的 Medium。
Medium 的收費會員模式,可以很粗略地類比成文章版的 Spotify,優質文章放於收費牆內,供每月5美元的付費用戶無限閱讀,以算法衡量讀者對文章的參與度,籍此跟作者分成月費收入。但凡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總會有人複製,從前是所謂的 C2C copy-to-China,現在演化成雙邊互抄,Medium 的「中文版」為大陸的簡書 www.jianshu.com ,至於臺港,樂觀地說是我們創新而不抄襲,但我會悲觀地說,我們連抄襲的力氣都沒有。Medium 對華文市場毫不關心,介面和用戶體驗一流但對中文的支援九流,曾聽過無數人提出臺港東南亞等地值得有個華文的 Medium,但就是一直沒有付諸實行的。
究其原因,傳統媒體跳脫不出故有框框,即使偶有像《評台》這種難能可貴的嘗試,也受制於傳統業務的包袱,始終未有好好發揮。我不清楚各媒體公司的預算,但我作為讀者看到的是除了當中某家半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