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正進行台北區塊鏈週,相對於香港區塊鏈的討論侷限在金融,相關大型活動被包含到 FinTech Week,台灣的區塊鏈活動還會涉獵民主、自治、公共財等議題,舉辦 Funding The Commons、DAO Taipei 等港人聞所未聞的論壇。
可惜,我在台北出席了首發的 NFT Taipei 論壇討論「如何透過區塊鏈創造數位民主?」後,就因為香港的自媒體高峰會回家,錯過區塊鏈週後續的所有活動。然而,即使跟朋友見面圍爐,討論事實查核、網絡安全、收費籌款、AI 對新聞業的影響等在公民社會普通不過的議題都被打壓,先後兩次被場地方取消預約,活動被逼改為線上舉行,永續限聚。諷刺的是,與此同時政府不斷要求市民關心社區,提高一倍經費無所不用其極宣傳跟高峰會同一週末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卻從上屆 2019 年的 71.23% 掉到史上最低的 27.54%。背後原因,心照不宣。
雖然肉身缺席台北區塊鏈週,我想我還是可以用「命題作文」的方式參與,淺述「如何透過區塊鏈創造數位民主」,更公開地回應主持的提問,順便補完我在現場說得不夠清楚的地方。
甚麼是數位民主?
我會分兩個層面理解數位民主。
首先,但凡使用數位技術改善民主,比如提高效率,加強透明度等等,我都會視為數位民主。香港剛剛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以電子選民登記冊派票,就是最現成的例子,至於登記冊居然出現失誤,那是別話了。除此以外,提供電子投票的選擇,讓行動不便或者未能回港的選民得以參與,也是數位民主,以資訊科技提高民眾參與;不過,以上純粹舉例,絕非鼓勵港府這樣做,畢竟連最基本的選民登記冊,處理史上最低投票率的使用量都能出事,電子投票還牽涉保安、隱私等多方面考量,建議港府還是別碰為妙。
不妨從簡單入手,即使是最基本,透過電郵發放候選人電子版政綱,也算是數位民主了。別因為低技術就小看這些安排,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前陣子一收到紙本政綱就直接回收,電子版政綱除了有助環保,還能大大促進史檔備份,日後能輕易找回候選人曾經的承諾;如果製作時能加入結構式資料的考慮,更能為程序或 AI 分析整理奠定基礎。
以上說的是如何在物理世界使用數位技術改善民主,數位民主的另一個層面是,如何在數位世界實踐民主,兩個層面不分高低,互相補足;不過,後者才是我一直以來最為關心的議題,也是本文的主角。
如何創造數位民主?
每當我們看到「民主」兩個字,前面搭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