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去去中心化」
上回提到,區塊鏈 blockchain 的鼻祖 Bitcoin,白皮書裡面其實只提及過 block、chain 和 chain of blocks 概念,中本聰從沒有在抽離 Bitcoin 的語境下定義區塊鏈,那都是後人的演繹。
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屬兩個維度
比特幣區塊鏈的兩大特點在於「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不過,這也只不過是我,和我認為是正宗區塊鏈倡議者的理念而已,正正因為沒有中心,參與者也都在各自表述,爭奪話語權。上期談到重新演繹區塊鏈的是威權政府,不過公道點說,那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組織、公司以致個人,基於各種原因,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區塊鏈。這些實踐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保留和強調 「不可竄改」的特性,弱化甚至除掉「去中心化」的部分。
從字面看,區塊鏈確實可以單單理解為計算機工程學的數據結構(data structure),像其他結構如連結串列(linked list)、二元樹(binary tree)等。事實上,我接觸過最認真最全面的 Bitcoin 介紹材料,普林斯頓大學在 Coursera 的線上課程 Bitcoin and Cryptocurrency Technologies,也是先把 blockchain 解釋為數據結構,後來再解釋 Bitcoin 如何達致分布式共識(distributed consensus),讓任何人均可在沒有中央授權的前提下成為節點,依然能夠對結果取得共識。「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本身是兩個不同的維度,各自可獨立存在,只是因為「chain of blocks」的概念源於 Bitcoin 白皮書,而論文同時提出牽一髮動全身的數據結構和分布式共識的解決方案,所以 Bitcoin 以及如以太坊這些元祖區塊鏈,都會同時強調這兩項特性。
不可竄改和去中心化分道揚鑣
但隨著 Bitcoin 十週年,新一代的區塊鏈不再一樣。不可竄改的特性還是有 — 否則跟傳統數據庫沒有區別,除了比較慢 — 但中央集權的程度就不一而足,部分即使有很多節點認證交易,但指定節點的權力來源集中,很難不讓港人想起特首的 1200人選舉委員會。當下各國政府推出的基於區塊鏈的服務,比較精準的理解是,數據結構從技術層面背書數據沒被竄改,提供了一層可信度;而原始數據的真確性,則是由技術以外的因素來背書,比如說,數據來源是某地政府,所以數據(不)可信。
如果以上說得太抽象,可以考慮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