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本月初終於通過比特幣現貨 ETF,就事件網上已有很多真知灼見,本沒想要參一腳評論,但好幾位讀者問到,我決定慢三拍地蹭一下這個過氣話題。
ETF 是三小?
比特幣和現貨是甚麼,就不在這裡討論了,簡單解釋一下 ETF,財經大佬們請別怪我班門弄斧,畢竟不能假定讀者都知道。
ETF 是 exchange-traded fund 交易所買賣基金,即監管機構允許在交易所公開買賣的開放式基金。ETF 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前者由基金經理挑選資產及決定佔比,後者純粹追蹤特定資產,或既定比例的一籃子資產,比如恆生指數、標普 500 等。主動型 ETF 賣的是基金經理的眼光,但被動型 ETF 只是冇腦地追蹤,為甚麼不直接買背後資產就好?為了方便。
比如說,Alice 看好恆生指數成分股(感謝為國捐軀),但要逐一購買很麻煩,而且資本不多,按比例計算下來很多碎股,加上成分股偶爾會調整,幾項因素加起來,讓購買變得困難,倒不如給點手續費,購買追蹤恆生指數的盈富基金(2800.hk)。
又例如,Bob 看好黃金,但保管黃金既麻煩又有風險,萬一移民或走難時更要隨身攜帶,於是寧可買黃金 ETF,有個記錄就好。
值得留意的是,同樣是選擇 ETF,但 Bob 的妥協程度跟 Alice 不一樣。Alice 付出的只是盈富基金的手續費,但 Bob 除了手續費,還放棄了自主保管金條。在 99.99% 情況,託管於 ETF 發行公司比較方便,除此以外沒有區別,但是萬一政權因為某個原因盯上 Bob,凍結其黃金 ETF 是彈指之間的事;但要充公 Bob 的金條呢,雖然強力部門可能一樣有辦法,但難度總會高一點。你或許會覺得,那不過是萬中有一(換言之香港有 700 個 Bob)的極端情況而已,但不要忘了,這些資產往往就是用來應付極端情況。
我膽小不敢舉例,讀者請自行想像假如 Bob 是被懷疑觸犯國安法的市民,或者被美國政府凍結資產的香港高官,應該選擇實金還是 ETF。
總算到正題了,比特幣現貨 ETF,就是追蹤比特幣價格的被動型基金,買它就「等於」買比特幣。以上引號,給的是那 0.01% 的例外,跟黃金 ETF 一樣,持有比特幣 ETF 得到託管之便的同時也是棄權——放棄直接持有的自主權。偏偏,無需中介,直接持有,正是以「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為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