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搞搞新意思,來個粵語教室,聊聊諺語「葾豬頭都有㒼鼻菩薩」。
「葾」,臭味,葾肨爛臭,傳出難聞的異味,一般源於腐爛的食物。不同於普通話「我手寫我口」,粵語有很多口語,多數人都不認識本字,真要寫出來的話只能取同音但意思不相關的字,即所謂借字,「葾」是其一,通常會寫成大家都認識的「冤」,也有人說正字應該是「蔫」,粵音「煙」。
「㒼」,通常會寫成借字「萌」,也有人認為正字應為「盲」、「齆」,眾說紛紜。「㒼」意思是閉塞不通,「㒼鼻」即呼吸不順,我特別有資格談論,因為一般人偶爾鼻塞,我卻是偶爾呼吸暢順,大部分時間都或多或少鼻塞。
廣東人拜神喜歡用豬頭,南方天氣炎熱,古時又沒有冰箱,食物變壞發臭不足為奇,不過不打緊,菩薩是用木雕、石雕或泥塑的,總之都沒有鼻孔,「葾豬頭都有㒼鼻菩薩」,是指即使多數人厭惡的東西,總會找到欣賞的人,通常用於男女關係。
讀到這裡,相信你也能體會,粵語不但源遠流長,更帶豐富幽默感,很多諺語都十分「抵死啜核」,讓人忍俊不禁。好了,今期我們就聊到這裡... 開玩笑,以下開始正題。
迎合大眾口味還是尋找知音小眾
假如你是個認真的創作者,但作品沒有人欣賞,你會:
A:改變風格、路線或者創作媒介,以求迎合大眾品味?
B:透過積累和整理作品、跟受眾互動、推廣、銷售,更加努力地尋找知音?
你作的曲不夠琅琅上口,就寫出更適合 K 歌的旋律;你拍的影片太過正經,就改成輕鬆搞笑的;你想用文字來表達但新一代把超過一百字的狀態更新都標註 #長文慎入,就改用 TikTok 來製作內容吧。在商言商,怎麼看 A 都像是正確答案。
我不會說 A 絕對錯,只不過,如果所有作曲家都寫 K 歌,所有 YouTuber 都走詼諧路線,所有人都用 TikTok 表達,那麼非主流的人群誰來滿足?既然說在商言商,我們且撇開理念,小眾需求沒人滿足關我屁事。但是,小眾需求沒有人滿足,在商言商,不正好是個商機麼?反過來,所有人都跑去滿足最大眾化的需求,那豈不是很擁擠、競爭很激烈的市場?
你或許會說,我的作品太小眾了,不走更大路的風格,會沒有足夠的人埋單。那當然有可能。不過,下這個結論之前,讓我們先算算指頭,看看曲有多高,和才會太寡。
假設你讓粉絲以 50 港元或 200 台幣月費訂閱或支持你的作品,目標是 1000 位付費粉絲,即每月收入 5 萬港元或 20 萬台幣,扣除假設佔 20% 的信用卡、平台手續費、支援人員等成…